站内搜索 :

民进河南省委会2025年参政议政工作会议经验交流——黄静

发表时间:  2025-09-15来源: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微信图片_20250915155336_19_7.jpg

民进郑州市委会青工委副主任     

很荣幸省委会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各位优秀同仁前梳理思考。但同时我又很忐忑,深知在座许多前辈和朋友在参政议政领域深耕多年,咱们省委会编写的《建言者说》里凝聚着大家的丰硕成果,这些信息我都很认真看过,选题接地气,站位有高度,见解独到、措施得力,彰显了我们民进人的情怀和担当。与这些优秀的前辈和朋友相比,我的点滴体会或许只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经历,从“会不会、善不善、能不能”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个汇报。

一、会不会
     这里的“会不会”指的是会不会选题。这是参政议政工作的起点,选对了题,工作就成功了一半。这里面涉及三个关键字:第一个关键字是“准”。可能很多同志被不知道写什么所困扰,刚开始我也一样。我认为,本职工作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最容易开展调研、发现问题、听取意见,更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是我们最主要的选题源泉。我入会以来的大部分参政议政成果,都是依托本职工作取得的。例如,关于加快农业领域固碳增汇、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等。只要结合本职工作,践行全天候履职理念,处处留心皆有选题,事事关心就有切口。第二个关键字是“高”。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胸怀,不能只谈一家之言,只谋一己私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和广泛性。去年,我关注到农业科普这个问题,既有面向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普面临断层,也有面向城镇居民的农业科普效能较低,农业科普问题广泛,需求迫切。于是我写了以“厚植农业科普沃土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题的社情民意,最终被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采用。第三个关键字是“小”。是从一些宏观问题中选取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某一个部分,把细分出来的小问题做深做透。比如,从我的工作出发,农业、农村、农民都是很宏观的话题,我们可以用一个微观的视角,取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小部分做文章。今年我以渔民转产上岸后渔文化传承断层为切入点,撰写了一篇关于弘扬黄河渔文化的社情民意,与宏大的“弘扬黄河文化”相比,这个切口就小得多,也被全国政协采用。

二、 善不善

指的是善不善建言,这是参政议政的“核心”,考验的是把调研转化为有效建议的能力。刚开始写建议时,我常犯两个错误:要么把调研数据堆得太多,却没提炼出核心问题;要么提的建议太笼统,难以保障落地。后来在专家指导和多次练习下,才慢慢找到方法。一方面,“问题要挖深”,不能停留在表面。比如,面对“三农”短视频井喷,不能只罗列其抄袭、低俗、造假、炒作等负面问题,而是深入探究背后流量至上、监管缺位、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等深层原因。只有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建言才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建议要具体”,要明确“谁来做、怎么做、怎么保障”。针对推动数字乡村实现提“速”增“质”发展,我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设立数字乡村建设专项项目、撬动优质社会资本、调整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结构”——因为建议具体、可操作,很快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因此,“善建言”不是写漂亮文章,而是要像“开药方”一样,既找准“病症”,又给出“对症的药方”,让建议能落地、好落地。

 三、能不能

指的是能不能坚守,这是参政议政的“保障”,也是支撑我们长期走下去的动力。很多同志起初都很有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但写了几篇没有被采用,或者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之后,认为“说了没人听”“说了也白说”,于是打起退堂鼓。我们要知道,建言献策是助力性、咨政性、建议性的政治活动,建言不是“拍板”,献策不是决策,共商国是不是敲定国事。政府决策需要规定流程、综合考虑、条件成熟,有些措施需要几年之后才能得以实施。我们对参政议政成果是否获得当即采用、领导批示,应抱有平常心,只要所提意见建议最终得到实现,同样是对我们参政议政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各位领导、同仁,我这几年从“不会选题”到“慢慢找到方向”,从“不善建言”到“能提具体建议”,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帮助。未来,我会继续在“选题”上多用心,在“建言”上多打磨,在“坚守”上多用力,与各位同仁一起,以更扎实的参政议政工作,为民进增光,为全省发展贡献力量。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