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两会聚焦】让传统手艺“活”起来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

发表时间:  2023-03-03来源:  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

微信图片_20230303161152.png

用科技破解千年难题

  让不敢想的艺术追求成为可能

  钧瓷,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自然窑变艺术,在中国瓷器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然而,在古代,由于对窑变产生原因的认识不够,人们将窑变视为无形之手的神来之笔,认为其可遇不可求。能否烧制成功仅凭工匠的经验甚至运气,“十窑九不成”是常态。如此高的烧制难度给钧瓷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结果的不可控制也制约了钧瓷的发展。

  就这样,在宋代的巅峰过后,钧瓷经历了长期的沉寂,历代所出的钧瓷精品少之又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钧瓷工艺的恢复,抽调大量专家来到钧瓷名镇——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进行科学研究,才破解窑变这一困惑千年的难题。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钧瓷方面的技术人员,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的父亲孔铁山参与了钧瓷工艺的一系列研究。钧瓷专家们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弄清了窑变的化学反应原理,还原制造出了绚丽多彩的钧瓷制品。至此,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

  然而,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钧瓷的实际生产中仍然存在无法稳定控制窑变生成的问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研究窑变原理并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以孔相卿为代表的新一代钧瓷工艺从业者接续了老一辈的未竟之业,走上了钧瓷工艺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孔相卿意识到,之所以烧制成功率低,钧窑传统窑炉落后是主要问题。于是他借鉴了国外燃气窑和国内多种新窑,亲自参与动手制作了能烧出历代工匠最大梦想“满窑红”的窑炉,解决了钧窑“十窑九不成”的历史难题,破除了制约钧窑产业化发展的最大技术瓶颈。

  “我们不仅满足于再现宋钧神韵,还在往前走,用现代技术让钧瓷呈现更多色彩变化,去实现古人和我们上一代的师傅们想到但做不到甚至是他们不敢想的艺术创造。”孔相卿说。

  探索新发展赛道

  让古老传统手艺活起来

  作为艺术观赏器,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可见其艺术珍藏价值之高。然而,收藏市场毕竟有限,如何让钧瓷走出展柜收藏匣、走入寻常百姓家?孔相卿提出了产业化的想法。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饮茶、制茶的习惯,茶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大众生活。去年,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非遗,让中国茶再次走进全球视野。而孔相卿的钧瓷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开端,就与茶有关。

  2000年前后,孔相卿观察到,饮茶之风在我国北方盛行。一把紫砂壶、一把折扇、一身唐装,是当时不少电视台文化栏目主持人的“标配”。由此,他想到要做一把钧瓷的泡茶壶。

  然而真做起来,孔相卿才知道,之所以一直以来瓷器都进入不了茶饮市场,大家只用紫砂壶,是因为瓷器高温烧制和高收缩率使得壶盖与壶身难以精确匹配,造成“盖不严”的情况。这一烧制工艺难题让孔相卿苦恼不已,经过多番考察和实验,他创新发明了“二次规整”的工艺方法,制作出了中原地区第一把能严丝合缝盖上的泡茶壶,并为其命名为“中原壶”。

  由一把茶壶开始,茶盏、茶碗、茶缸、茶洗,派生出茶环境、茶生活;从一个小器物到一条大产业链,钧瓷的产业化发展正在逐步推进。至此,传统钧瓷由观赏器延伸成实用器,实现了“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的发展理念,经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意,走进当代大众生活,服务和满足当代需要。

  与此同时,随着钧瓷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并参与其中。不少年轻人在神垕当地开起了工作室,专门做各种颜色和样式的茶杯、茶壶,并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增添新的设计,使得传统钧瓷工艺品更加个性化、时尚化。直播带货的兴起又进一步拓宽了钧瓷的销售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钧瓷这项传统手艺,正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活起来,为带动就业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着新的贡献。

  “我们手艺人有句很朴实的话,叫做‘有饭吃有活干就是最大的幸福’。看到钧瓷这门手艺如今能养活这么多人,作为传承人我非常高兴和自豪。”孔相卿感慨道。

  器物承载历史与传统

  让钧瓷更好展现中原文化内涵

  “钧瓷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过创新不是想当然,而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钧瓷的根本。这个‘本’应是‘还原焰窑变’,这个‘根’应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脱离了根本,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没有前途的。”孔相卿曾经这样感叹。

  在他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器”文化。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器物的背后承载的是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器物的设计记录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因此,钧瓷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不仅是器物的制作,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新的钧瓷创作也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底蕴。

  孔相卿曾制作一把带有儒家元素的“大成壶”。壶的外形六方代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壶盖上的钮设计成竹简形状,代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壶的名称则源自孔子的尊号“大成”。以一壶呈现儒家文化多种符号,以小见大,别具巧思。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瓷器发展繁荣。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除哥窑外,其余四处均在北方,其中三处在河南。这些繁多的中原陶瓷背后,承载的是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地方魅力。孔相卿制作的“中原壶”,外圆内方、上圆下方,寓意“四方汇中原”,体现的就是中原文化内涵。孔相卿一直以为,钧瓷是所有瓷种中受青铜器影响最深的,它深植于厚重、粗犷的中原文化,造型端庄、古朴、大气,釉色多彩、鲜明,与南方瓷种秀美、飘逸的风格迥然不同。这是钧瓷的独特之处,也是未来钧瓷发展的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孔相卿建议,打造中原陶瓷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繁荣。“希望能立足我国中原地区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姿的传统陶瓷种类,使这些优秀的陶瓷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更大作为,为我国的文化复兴和产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孔相卿说。

(转载自团结报2023年2月25日第05版)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